《小池》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05 10:54:23
《小池》教学反思(15篇)

《小池》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池》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池》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仿照课文的句式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说话训练:-----倒映在池塘里,像----。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苹果;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只小风筝;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巨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同时,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孩子理解汉字间架结构之间的美,我则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写得太大;把下边的“人”比做是一个人的腿,要又细又长些。

另外,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

拓展练习说话:柳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疾弛而过的飞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潜水艇;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把锋利的剪刀……

当然,我的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后面的教学中多多努力!

《小池》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小池塘不同状态带给人的美感享受。教学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挂图;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小池塘,旁边长着许多芦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板书:小池塘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小池塘,你觉得小池塘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池塘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小池塘很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小池塘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同桌对读,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也可以提出来。

(2)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指名说。

生:从“池塘里的水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出池水是很清很清的。

生:从“池塘里的水一闪一闪的,活像人的大眼睛一动一动的”。

生:课文中说,池塘边的芦苇像我们眼睛上的睫毛,我觉得也很像。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没读懂,“春风姐姐吹了一口气,池塘就醒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回答,为了让小朋友能说的更好,我安排他们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句话说的就是春天来了,春风吹过之后,天气回暖了,池塘里的冰也融化了,水动起来了,就好象人睡醒了似的。

(4)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再大声朗读。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能不能感受到小池塘的美?

2、精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将自己读懂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分小组进行反馈(比一比,哪一小组读懂的问题多)

生:我发现这一段有四决话,每句话中都有倒映在池塘里像……

生:每句话的上半句分别讲的是“白云”、“太阳”、“月牙”、“星星”,这些都是天上的东西,每句话的下半句分别说了“白鹅”、“气球”、“小船”,这些都是地面上的东西。

生:“白云”、“太阳”都是白天能看到的,“月牙”、“星星”是晚上才能看到的。

师:小朋友读懂的问题真不少,说的也非常好,真不简单,(幻灯出示第二节课文)这四句话排列很整齐,每句话都是说“什么”像“什么”,这就是在打比方,这样写能使我们对描写的景色留下非常具体的印象,下面我们听录音读这一节,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中的画面。

(4)师:你的脑子里想象出课文中的情景了吗(想到了)?想不想用笔把它画下来(想)?想画白天的那幅就画白天的,想画晚上那幅就画晚上的。

(5)学生动画笔。

师:(在黑板上贴出白天、夜里的图画各一张)。作者从白天写到夜里,从天空中的实物写到地上池塘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景象。小朋友觉得这个小池塘美吗(美)?你能把这种美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试试。让学生互相挑战读。(师生共同评价,鼓励读的好的和大有进步的小朋友)

3、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节师:“五彩”说的是颜色非常多。很美,为什么说这个小池塘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呢?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3)指名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4)指名感情朗读。

(5)闭上眼睛,听录音,感受小池塘的美丽。

(6)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迁移练习。

课文我们已经读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呢?

出示:()倒映在池塘里像()

生: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圆盘。

生: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小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郊外去观察池塘或小河,说说感受,并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指出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语文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直观的挂图、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孩子的视觉器官,老师精彩的范读配以优美的音乐作用于孩子的听觉器官。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孩子在朗读课文时能领悟到小池塘那充满生命力的美。 此外,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中的小池塘,就是我们身边的小水塘、小河流的翻版。学习语文就要结合课文,“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语文课程标准》)带孩子出去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小池》教学反思3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 ……此处隐藏8244个字……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我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贯穿教学始终,并指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在读中“悟”,在读中“说”,在读中“思”。学生的朗读不是纯朗读技巧的训练,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样实现了情感与内容的统一,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美。

在创造中升华美

师:今天我们学的小池塘真美,在我们生活中,你一定见过不少小池塘。想想美丽的小池塘里除了睡莲,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许多的鱼在小池塘里吐泡泡,游来游去呢!

生(迫不及待地说):还有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在池塘里游泳、玩耍呢!

生:大白鹅也来到了小池塘里。小池塘更美了,我会背写鹅的一首诗:“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说的真好,把古诗也用上了。

生:夏天来了,小池塘里还会长出绿绿的荷叶,白白的荷花,秋天还有莲蓬吃,我家附近的小池塘就是的。

生:青蛙也来到了小池塘里,它蹲在荷叶上呱呱叫,还帮小池塘捉害虫!

生:小池塘里还有螃蟹、龙虾、海龟、鲨鱼。。。。。。

(全班大声抗议)

生(激动地大声说):小池塘里没有海龟、鲨鱼,他们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全班大声附和)

生:小池塘里除了青山、白云的影子,还会有太阳的影子,那水面上就闪闪发光,就更美了!

生:晚上的时候,星星和月亮的影子也会在小池塘里……

师:大家想象的小池塘比书中的更美,今天放学回家,请把大家想象中的小池塘画下来,明天我们来比比谁画的小池塘最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活泼的思维空间,充分给予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的机会,张扬了学生个性,放飞了他们的心灵,使得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情境,学生也在美好的情境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精神旅行。

《小池》教学反思14

老师:看看谁最勇敢,自告奋勇把你找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老师:你读得很好,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学生:我觉得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很美。

老师:你可真会发现美。还有小朋友喜欢这句吗?也给大家读一读。你又为什么喜欢呢?

学生:人的眼睛能眨,小池塘的水波一闪一闪就像人眨眼睛。

老师:你可真有想像力。

(屏幕出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老师:请小朋友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

老师:(指一生读)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从哪里听出来?

学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好像看到了小池塘。老师:你是个出色的评委。他今天发挥了最佳水平。谁挑战这位同学?

又请一位学生读。

老师:谁来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学生:她把小船弯弯的样子读出来了。还有她读的“许多”很好让我们听出是很多珍珠。

老师:为点评小专家送上掌声。请同学们学着她的样自己读一读。

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你们想让老师读哪一部分?(师生合作读。)

老师:池塘里还会倒映出什么呢?想你想象一下,并把想到的画下来。

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另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老师不断地鼓励,引逗,使底下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竟相朗读和评议朗读,获得了阵阵掌声。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

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老师还让学生充分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绘画能力,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小池》教学反思15

《小池塘》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小池塘这只大眼睛看到了一个五彩的世界,给人带来美的体验与享受。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美的文字中得到享受,在美的画面中放飞想象,并能说会写。

一、教学生会说

在教学中,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教学生学会说。我引导孩子边读边思“文中的小池塘为什么像眼睛?”指导学生说说为什么小池塘像眼睛。在读懂句子以后,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很快就能想象到小池塘的形象美,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阳光下的水波是什么样的,水边的芦苇又长得怎么样。儿童是通过形象来思维的,一些逼真的画面一下子给学生带来表达的欲望,他们通过自己美丽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小池塘。

二、教学生说好

一开始学生的语言还是清汤寡水,不带一点修饰。我用儿童的视角,设计了“小粗心”这个人物,让他们思考小粗心漏掉了表示颜色的词语行不行?学生在七嘴八舌中理解了小池塘不仅留下的白云和太阳的影子,也留下了白云和太阳的颜色。这正契合了第三自然段中“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这一理解难点。利用“谁也在小池塘里留下自己的美丽?”让学生学会把句子说生动,说形象。把最先示范的一些句子进行比较,体会到加上颜色、形状、大小等一些词语后,句子比原来更有意思了,而“小池塘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生写好

《小池塘》的美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前面说话训练的铺垫,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美,设计“()倒映在池塘里,像()。”进行写话训练。这个写话训练是有层次性,让孩子有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欲望。写是进一步思考提炼的过程,学生边写边思,写完读的过程也是欣赏、内化、完善的过程。写后评价更是学习的机会,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发现长与短,吸取别人的优点,长自己的短处。

课堂上还应多关注每个层次的孩子,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都能说好、写好。

《《小池》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