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第一教时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
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朗读:
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
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
(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
(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 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
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2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后习题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 ……此处隐藏17281个字……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
(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5教学方法
知识与能力: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理解含义。
2、练习朗读,通过朗读,读出语感,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 感受语言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会揣摩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历代文人对春、秋、冬三季的赞美也溢于言表,而对夏的吟诵却显然不多。那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
二、整体感知
1、读题
师:课题“夏感”这个“感”字,你读出什么含义?
生:感触、感受、感悟、感知
2、朗读
(1)老师范读,生听读课文。
(2)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思考:
师: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紧张、热烈、急促
师:从文中找:
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生: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4、精读训练
师:是否整篇文章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三、品析感受
1、师生共赏:
师:体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的是第几段?
生:第4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师:哪些词体现这一特点?
生:“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赶快”
师: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这段包含的是对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
生:赞扬、悯农。
师:表现夏天“热烈”特点的是哪一段?
生:第3段,写夏天的色彩。
师: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夏天的色彩?
生:通过与春、秋的对比,写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2.交流讨论
师: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突出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②“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穿行,让人产生幻觉,比喻其迅速、气势雄壮。
③“厚发”、“轻飞曼舞”,拟人,生动形象。
四、归纳总结。
1.齐读末段。思考:
师:为什么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
生:因为夏天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文人都是闲适的。
师:既然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对夏天大声地赞美?
生:是承前启后的,生命交替的季节。
师: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这个夏季吗?他内心还有什么感觉、体验要表达?
生:赞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
师:结尾处为什么写“黄金的夏季”,而不是“金黄的夏季”?
生:显得珍贵,写出夏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五、练笔
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