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精选2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后感了。但是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态度改变命运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1看完《态度改变命运》这本书,我心里很有感触。可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人的健康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例如: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心烦琐事如果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使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日积月累就会使你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并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种种压力,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该端正自己对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凡事采取积极的思维;积极的语言;积极的活动。把压力当作一种挑战,才会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显示出青春活力。还将有助于增强人的机体免疫力,哪怕是一瞬积极的微笑;一个积极的手势,或者一次积极的暗示,都会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免受疾病的侵袭。
在生活中发现,怀有怨恨的人情绪波动很大,不是整天抱怨,就是后悔;不是对人怀有敌意,就是自暴自弃,这样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热情的生活;愉快的工作;轻松的学习,以乐观豁达的胸怀,真诚的为他人服务,为他人送去幸福。因为当我们把幸福带给他人的时候,幸福也就悄然降临到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具有幽默感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谈及幽默的话题,会使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协调脏腹机能。拥有爱心会使世界变得更好,会更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心态决定成败,记得这句在学生时代老师们是常说的,越来越觉得考试中的黑马应该就是得益于这句话吧;现在出来工作了,领导在上面也会经常提到这句话,这跟业绩是紧紧挂钩的。所以心态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态度改变命运》这本书,心里感触颇多,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找到正确的心态和人生方向。在每章开头都有一个关于心态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本章的内容中。例如:“用积极心态重塑自我”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可唯独没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来过。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的干瘪坚硬,可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一直很自信而怀才不遇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点耐心在绝望中再等一下,也许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正是在这个故事的指引下我理解了“用积极心态重塑自我”的含义。
读过此书,我记住了:人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过程免不了跌倒或无端的迷失。无由的抱怨,愤怒的发泄,只能使自己更颓废。既然命运如此,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从心态开始,乐观地接受命运的挑战,那么生命将会是另一种景象。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2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每天努力做事,摸索、试错,改进,可是自我精进的速度却并不令自己满意,我记得从小我妈就说我“耳根硬”(意思是不听人劝,喜欢一条道走到黑)说好听点就是盲目且不善于有效学习。的确,到了而立之年我很清楚自己的缺点,但有时还是有种活在迷雾中的感觉,直到我读到《态度》这本书对我启迪良多。
吴军老师的《态度》和《见识》这两本书现在已经成了我的枕边书,每当遇到生活或是工作中的难题无法进行时,我都会拿起这两本书翻翻,换个思路有时会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
吴军老师认为,由于处事的态度不同,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命运的差距。
《态度》这本书是吴军老师写给正在上大学和上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起初我读它是当作育儿读物来读的,可是刚看几页我发现书中的内容适合所有年轻人。书中针对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并赚取财富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学问题,给出了诚恳建议。这些建议或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十多年来参与大学管理和在世界一流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或源自其尊崇的智者的成功经验。
书中说“最好是更好的敌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其实本身很难一步到位。一些人无所作为不是因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每个人都有想做的事,或大或小,在电场有的人想考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有的人想成为班组长、有的人想成为技术牛人、有的人想戒烟、有的人想健身...,但是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即便是有付出行动的,坚持不懈能达到目标的人寥寥无几。难道我们真的忙到没时间学习没时间锻炼了吗?那我们是如何对抖音上的段子谈笑风生的,是如何在游戏中打怪升级的,又是如何在朋友圈刷着存在感的?处于人生黄金期的我们,正是学习和做事的大好年华,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工作中寻找价值,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才是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
身处锡林浩特这样的安逸小城,在风电场这样远离喧嚣的环境,无论是见到的人还是接触到的事都很有限,呆久了很难有持续的斗志和不灭的意志去追求进步,有些进步也许也是日积月累的经验。我觉得多读书提高境界,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最起码在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跟的上时代的节奏,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作者吴军也在书中告诉年轻人,做事境界要高,很作时候那些诱惑显得如此美妙,你周围的人会渐渐放弃目标,接受它们。这就是考验人的定力的时候。人的境界高一点,多关注长远,少盯着眼前,才能走得更远。
书中的精彩之处太多,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读完全书我的人生态度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3态度决定命运!
近几年先后读了吴军的“之”字系列(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等)和《智能时代》,很喜欢他的工科思维结合深入浅出的文字以及中美两种教育下形成的开阔视野。他的书既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读起来不累又常常给予思维的启发。作为普通人,在读《大学之路》时,我就很好奇像吴军这样的精英人士平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态度》这本书正好部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本书收录了吴军写给女儿的40封信,是作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孩子的谆谆引导。总体而言,作者传 ……此处隐藏13347个字……糟粕,存其精华,以更加丰富的知识面和更加深广的思想维度来适应当下时代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文化传承呢?在我个人看来,首先必须系统性了解和掌握本国的历史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逐渐解析为什么有的历史时期所存有的,到了后一段的历史时期便逐渐被取代,被消亡了。哪一些是自然性地淘汰,哪一些又是被人为性的强制抹杀。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过去的岁月中能否找到既秉承传统精神又不违背当下规律和需求的,继往开来,传之后世。
举个例子,番茄,即西红柿;番薯,即土豆,此二者均为外来物种,但如今亦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然而,我们习惯了吃番茄炒蛋,酸辣土豆丝的同时也并不妨碍我们去吃麻婆豆腐和中国火锅。中国的火锅发源自西汉,2015年发掘出土的海昏侯墓当中便有当时的火锅器具,时至今日,器具的外观,食材种类的多寡均于西汉时大相径庭,但能够说这就不是中国火锅了吗?
再举一个例子,从民国时提倡白话文起,如今,现代汉语已然成为我们真正的日常生活用语,不可替代。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历经无数语言学先贤耗尽智慧创造出的古汉语已经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被做成字典束之高阁,我们只有在学生时期,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去背几篇文言文,若干年后,几代人后还有几个人能通读经典原文了呢?
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向世界宣示我们是包容开放的,中国愿意接受外来的,好的事物和思想,这一切其实都是源自于底气,底气又是什么?是源自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恶意排外,但也不媚外。
教育问题同出一辙,在吴军先生的书中,他既选用外国名人事迹来教育他的女儿,也用中国古代的先贤事迹来进行教育佐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尤其不能最终演变成形而上学的战略性错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书中,我不仅阅读到了一名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方向的关切,更阅读到了一名父亲对于女儿的了解和温情。书信虽是一种媒介,但语言上的直接交流而不假借他人之口的转述,才能真正使对方体察到自身的本意和期望,任何正常的家庭想必都应如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不仅仅是树立一个人或是一代人。百年树人,意味着至少需要树立三代人以上的共同观念,这个国家才能存续有方,传承有序。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宏伟目标,才能使得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如旭日之东升,经久不衰。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18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生动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并让我明白:关键时刻,一定要冷静。
那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天上午,我拿着我的零花钱下楼去买雪糕。买雪糕回来,我看着路口没有车了,就闯红灯过去了。我发觉一个身材魁武的年轻小伙子犹豫了一下跟了上来,也没在意,就边走边打开了手中的雪糕。
吃了一口雪糕,哇!真好吃。我边吃边走过了马路。
我刚走过马路,就听到身后有人说:“小姑娘,这样可是很危险的,以后不要闯红灯了,更不要在闯红灯时还吃东西……”他滔滔说个不停,我一下子没明白过来。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担心我危险,看路上没车,才闯红灯跟了过来。最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不在路上制止你,是因为怕你在路上发呆,那样更危险。”原来,他是怕吓到我,更怕出现危险,才在后面跟上来的啊!
就像老师讲的故事一样,那个交通警察也是在外国游客安全穿过隧道才去提醒并处罚的。就是因为“我怕一声大喝制止了你,你会惊慌失措。而你在穿隧道,列车随时会开过来,那是非常危险的,更容易出事。”
好心人的冷静,我们不能辜负。所以从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闯红灯了,因为,我记住了年轻小伙子在通过马路后严肃而冷静的话。就像故事里的那个游客一样,相信他也不会再冒险穿隧道了。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19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故事,那篇故事的语言回肠荡气,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那篇故事中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衣衫褴褛的父子站在路边,父亲架着双拐吹笛子,儿子吊着绷带吹箫。旁边放着一块写着黑字的白布,白布上写着:因家乡发生水灾,上有老母多年卧病在床,下有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今路过贵地,请各位好心人多多帮助。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有的人扔了一元硬币,有的人悄悄说肯定是一对骗子,世风日下,这样的人见多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失去双腿的老人坐在简单的木轮椅上说快板,诉说自己艰辛的人生,旁边围了一群人。同样,有人用行动表示爱心,也有人漠然视之。一个少年扶着一位拄拐杖的人挤了进来,正是刚刚卖唱的父子。那位父亲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一张10元的纸币,毕恭毕敬地放在老人前面的铁罐里,然后悄无声息的走了。
看完那一篇故事后,我深受感动,那对父子因为家里穷所以要卖唱,乞求好心人的帮助,尽管不是很多人帮助他们,但是,他们看见别人有困难时,献出自己的爱心,用行动帮助了别人。我被那对父子深深地感动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华丽的外表固然能包裹我们的心灵,但小小的善行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开花。让我们用行动表示我们的爱心,伸出双手去帮助更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态度改变命运读后感 篇20古人对于松树有过无数的赞美描写: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南朝范云的:“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清代陆惠心的:“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等等。
然而,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追求的不同,所以对松树的看法也是不同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里,朱先生在此谈到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暮色苍茫,松盘岩石,白云奇渡.....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和目光去看的,这棵松树为何能在岩石上生长,为什么能够顶风傲雨数百年......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和眼光去看的,这棵松树的材质,用来做什么用途能换来多少利益......这就是古松在不同人的眼里的三种不同的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古松的,这正是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用欣赏眼光去看它,在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果只是为了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花美,但有凋零之时;人美,但有苍老之时;景美,但有荒凉之时。真正能触动人们心灵的,唯有那些艺术家给予古松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它们能净化人们的灵魂,在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长河中永存。
用朱先生的话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更能比拟一个人的人格。的确,一棵苍劲的古松显示给予我们的是耐霜傲雪、坚忍不拔、树大根深、巍然挺立的气度与品质。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