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11-06 08:47:24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

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课题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是一节课后说课。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冀教版教材几何部分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一个分界点,仍然侧重合情推理,同时适当渗透“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2.教学重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条件。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困难在于学生不能灵活应用。

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三种识别方法,并能根据识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四边形识别方法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三、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法2.讨论研究法3.多媒体演示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爱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法指导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的经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情境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我创设如下情境: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它的性质,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果把其中一个三角形拿走,如图所示,那么,你如何把刚才的平行四边形补全呢?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 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2课中的一篇汉语拼音üe ün,本次说课我分为两部分。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共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两个韵母üe ün,每个韵母都配有一幅生动的画面作为学习载体。借助画面学习韵母üe ün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yun的读音及四声。

第二部分是练习声母jqx与üe、ün相拼,注意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练习q与韵母üan的拼法。

第三部分是出示了四个带有音节的词语。,

第四部分是üe ün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第五部分是要认识的六个二类生字。

第六部分是作为汉语拼音教学这一部分整合的活动与练习内容。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 学会两个韵母üe ün,读准音,正确书写。

2、 学认两个整 ……此处隐藏12389个字……,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用”,我先着眼于技能的形成,再结合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用”的能力。

例题3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学生特别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我将题目稍加改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图形分析问题。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预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限时3分钟左右)

以学生生活中易见的问题导入:“小红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9.8元/斤的糖10.2斤,售货员刚拿计算器计算时,小红就算出应付99.6元。售货员惊讶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小红说:‘我用数学中学过的一个公式就口算出来了!’你知道是什么公式吗?你现在能算出来吗?”

个别预习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个问题,可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观察发现

(限时5分钟左右)

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下列乘式与结果特征。

①(x+1)(x+2)②(x+2)(x-2)

③(m-3)(m+2)④(2a+b)(2a-b)

辅导个别学生,并随机调板

既巩固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又能根据积的结果,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归纳验证

(限时5分钟)

1、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找出规律,并引导学生归纳成公式。2、体会公式的几何意义。

找规律并不难,难点在于公式的几何背景,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由旧获新,突出重点,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强化训练

(15分钟左右)

1、填表(表略)

2、例1精讲:计算:

(1)、(a+3)( a-3)

(2)、(2a+3b)(2a-3b)

(3)、(-2x-y)( 2x-y)

3、巩固:教科书P27、练习1评对后,用彩色粉笔标出公式的结构,

1、个别学生理解表格的内容会欠缺。

2、有范例的引导,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掌握公式的结构。第(3)式的解法可对好生进行思维拓展。

3、练习调板,巡视辅导。

1、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

2、熟悉公式,加深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

3、在熟悉公式后,形成技能。

五、应用拓展

(限时15分钟)

1、解答问题情境

2、例2自学

3、例3改编:

周扒皮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地,租给李老汉耕种。有一天他对李老汉说:“我先把这块地的一边加长2米,再把(相邻的)另一边缩短2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李老汉一听,觉得好象没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李老汉有没有吃亏?为什么?

1、问题情境及例2都比较容易套用公式;

2、例3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引导学生画图。

1、体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3、根据学生特点,将例3改编成趣味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学习反思

(间时2分钟)

提问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平方差公式适用于什么问题的计算?

(2)、多项式乘法既然可用法则进行,为何要学习这个乘法公式?

(3)、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项式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理清学习知识。

1、目的是理清知识结构和应用范围。2、比较方法的优劣,了解乘法公式源于多项式乘法,又可用于多项式乘法。3、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

七、课外巩固

1、教科书P29、习题1

2、选做题

(1)、填空: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分层作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提高。

1、 巩固知识、

2、拓展思路、延续学习

说课稿 篇1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执教的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磁铁有磁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孩子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三年级很多孩子都见过、玩过磁铁,对磁铁有一定了解,他们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这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孩子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本课将引导孩子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三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我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与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用一个故事情景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让他们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材料的猜测和检测这一过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要让孩子对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仅靠这个实验还不能让他们理解透,如果在材料的准备中,故意挑选一些用混合材料制作的物体,让孩子们的答案不一,进而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物体并不是由单一的材料制作成的,而又只有带铁的部分才能被磁铁吸引住。这就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孩子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于是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测结果——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得出结论”这一探究过程。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这个活动首先由教师示范磁铁隔着玻璃杯、空气、水是否能吸引铁,让孩子们猜测,再用眼睛去观察,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接着由孩子自己动手实践隔着另一些物体能否吸引铁,通过这两个活动来得出第二个重要的结论: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在实验中,学生们还可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体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的理念。

由于我接触科学这门课的时间短,经验十分有限,教学设计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