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一、 课题:《瀑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3.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5.让学生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自主的灵活运用;
6.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读懂课文,了解瀑布的特点,做到感情朗读全诗,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通过朗读全诗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还包括了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陶冶法等。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瀑布录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
①.教学目标:
A、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B、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C、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语,读出诗的韵律美;
B、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全文总体意思。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2.第二课时:
①.教学目标:
A、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C、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D、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E、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情朗读全文,并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
思,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再现瀑布之美。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七、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预习安排:请同学们课前自己先按照拼音认识生字生词,读熟文章,再根据自己的所知找到一些有关瀑布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有关瀑布的诗词文章。
(2)、导入课文:
①、板书课题――《瀑布》,提问:什么是瀑布?同学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把他们形容瀑布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②、课件PPT上出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抽三名学生回答,并出示多种瀑布的图片)
③、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找出诗
中描写瀑布样子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在心中大概勾勒出瀑布的样子,老师待会要抽同学起来回答的哦。(接下来就让学生自由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①、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认识了;
B、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带大家多读多认几遍;
C、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把生字新词带读几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D、抽学生起来读那些难读的字(如:尘、丈、仰等有前后鼻音区别的字),在黑板上书写结构复杂的字(如:叠、涌、喻),并巡视检查读写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及写法。
②、让学生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想意思,实在不懂的画上重点符号,听老师讲解;
③、先抽几名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新词的意思,老师再给出正确的解释;
④、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好句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4)、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①、老师先示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②、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读的时候要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再一一给以解答;
(5)、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①、老师播放配乐朗读音带,让学生认真听,并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然后再带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读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节奏、韵律及感情;
②、指名读诗:抽几名学生起来朗读,读得好的给以夸奖,不好的及时指导纠正;
③、小结:大家把诗读熟,并试着背一背。
(6)、作业安排:
①、抄写生字,把每个生字写一排,并组词;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 ……此处隐藏2921个字……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语文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