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
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1.抄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2.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升华情感,书写敬意
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
2.生自主朗读,背诵。
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
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5.生自主写话。
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习ai ei ui三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通过观察了解字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会声母和复韵母的拼读方法,感受拼读音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复韵母,能准确地拼读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有四位老朋友和我们做游戏来了。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他们很淘气,已经躲在你们的位子里了,你们快快把它们找出来。
(学习之初,给学生创设了动手的机会。游戏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欲望。)
2.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的老朋友是谁?a e i u 读卡片。
二、学习ai ei ui三个复韵母
今天,四个单韵母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
(一)学习ai
1.课件演示:先出示a,同学齐读。之后i向a*拢。
(1)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就叫复韵母。课件再次演示i向a*拢的过程。
(2)教师范读:先读a的音,然后舌头向第二个单韵母i滑动。
(3)同学练读:自由读接火车读同桌互读
2.同学观察ai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老师板书。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ai。(例:a和i是好朋友,它俩挨在了一起。)
4.现在我们给新朋友复韵母ai戴上帽子,看你还认识它吗?
……此处隐藏2839个字……: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老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情感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老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