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 《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 《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小学语文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二、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2、初步认识生字。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让我们乘着快乐号列车一起游览一番美丽的黄山吧!
2、在上车之前,谁能简单介绍一下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风景秀丽,主峰光明顶,最高点是莲花峰。那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名。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
3、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出示地图黄山的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2)读后标出自然段。(3)让生字朋友回家去。
谁想跟生字交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
3、这一课一共讲了几处景点?分段接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里有个“尤其”谁能换个词?(特别、尤为注意)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先练习练习吧!(自读)谁能大声的、自信的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此处隐藏6385个字……>
学生
谈话引入布置自学
1、谜语:摸不着,看不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弯腰
2、谁会画风?想不想展示你的画风的本领?
3、(课件:展示台)今天,我们就来展示画风的本领展示分两步,第一步,先替课文中的宋涛陈丹赵小艺展示;第二步,展示自己是怎么画风的现在,各小组自学课文,准备替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展示注意,可要进行比赛的
4、谁说说该怎样自学?
5、好的!小朋友们一起自学课文,准备展示吧
(1)先读课文,请拼音帮忙识字
(2)再读懂课文,理解意思
(3)最后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
5、分组自学
展示自学成果
1、(出示图标:展示台)可以展示了吗?
2第一项:现在展示大家自学生字的本领请看老师手中的卡片(抽读)
3、“涛显”二字组词
4、“陈”字“左耳旁”几笔写成?“艺”字下边的横折弯钩也就是“乙”字是几笔写成?
5、小朋友们,可要记住哦,不要把“横撇弯钩”写成了两笔
6、第二项展示:读懂课文读懂了吗?
7、谁能说说课文里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8、嗬,真不简单都读懂了
9、小朋友们,该展示你们的朗读本领了两个小组敢不敢比赛?
10、每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另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帮助读叙述的部分各小组再练练注意读准多音字“杆”
11、开始比赛你们先开始
12、现在该你们组了
13、小朋友们,你们比完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吧
1、可以了
2、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3、浪涛波涛波涛汹涌显示明显显眼显示器
6、读懂了
7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赵小艺还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9、敢!
10、各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12、分角色朗读
拓展练习
1、刚才大家替宋涛陈丹赵小艺展示了画风的本领,展示得很好现在,该展示你们自己画风的本领了
2、不过,这次展示的方式有点特别:我想请大家把自己画风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再读读和大家交流可以吗?
3、(出示图标:展示台)下面,展示开始!谁先来?
2、可以
写有关画风的句子
3、分别朗读自己写的画风方法(3~4人即可)
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我想问大家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哪些字有一个笔画是一笔写成的,可猛一看像是几笔写成的
2、(在指导喧声述说的同时板书重点笔画)请大家写写这几种笔画
3、小朋友,请你先把“乌艺陈转眨”这几个字写两遍吧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有几个字写的时候都不能加点,你能说说是哪几个吗?
4、再看看其他的字,书写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5、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希望老师写给你们看吗?
“艺”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丹”的第二笔:横折钩“乌”字的第三笔“ㄣ”:竖折折钩,转字右边第三笔:竖折撇
2、练习写笔画
3、书写“乌艺陈转”
丝乌丹
4、各自发表意见:“斜”字的第二笔
5、眨陈涛(提示横的长短,竖撇的起笔处)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风教案
黑龙江省大庆市直机关第三小学孔祥玲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绘画设境,谈话导入
老师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小画家,老师想请小画家到前面画一幅画,需要画房子太阳和大树,谁愿意来画?
老师还想画风,怎么画呢,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好,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板书:画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读?(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
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学生说方法(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查生字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尤其是那些你刚认识的字
3.准确朗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字?用什么办法认识的?还有许多同学的方法很好,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介绍识字方法出示生字和图片并且板书,小组合作认识七个生字,指导书写两个学生挑出来的字(从结构上讲可以是生字“艺涛”,也可以是其它的字)
巩固生字:
(1)出图片猜人名:赵本山宋丹丹
(2)背诵姓氏歌,巩固生字“陈”
(3)读词闯关:艺术人生文艺节目综艺大观
(4)读句子说句子:
海水(显得)更蓝了
涛声(显得)更近了
()显得()
2.课文中三个朋友说了哪些画风的方法,请你读一读画一画
3.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画风的方法读一读
4.听一听风声(课件放一段风的声音),指导朗读几种画风的方法,请读得好的学生示范读,也可以给教师一个机会读你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读出有风?
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读一读,读中感悟画风的几种方法
6.同学们最想听哪一个小组分角色读?推荐一组分角色读
四拓展课文,积累语言
1.同学们,三个小同学说出了几种画风的方法,你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画风吗?可以到黑板来画也可以直接说
2.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
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课件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说的写在书上,也许将来的课文中就用你说的方法呢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说的方法又多又好可见,生活中看似很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所发现那么,风这种自然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都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这些小信息员一定会在课下找到更准确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