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5-08-18 21:29:27
历史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历史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说课稿 篇1

情境导入

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

②人们最大的愿望

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

描述回答

思考认识

读图回答

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

畅所欲言,完成任务

学生来叙述战争经过

出示诗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

出示任务

演示官渡之战概况

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

读诗并回答

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

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

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播放电视剧片段

出示分组讨论题

加强与语文的联系

加强与地理的联系

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

总结并设置悬念。

看图

学生动手绘制

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探讨原因说说启示

三国鼎立形成图

展示成果

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启发思维,古为今用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

谈听一听

辩一辩

想一想

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走出历史,人格培养

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

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历史说课稿 篇2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 ……此处隐藏11830个字……------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首先再次出现兴亡表格,引导学生提出探寻兴亡玄机的原因。之后出示了两段自制且录音的可以反应明君兴国和暴君亡国的两则史料。

史料如下:

汤任用贤臣伊尹,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勤于国事,重视农业生产,重用贤才姜尚,周国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其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后,打败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征发百姓建造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把百姓当成坐骑,百姓恨透了他,竟想与桀同归于尽……商纣王建造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来镇压人民,同时建立鹿台,抢掠百姓财产,失尽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战中纷纷倒戈……周厉王暴虐无道,使人民不满,引发国人乱动,后来还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终于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历史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平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1、教师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他们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习(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六、说板书设计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历史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