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朗读方面的知识,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我们仰望璀璨的天空,一定会浮想联翩,你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九十年前,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美丽而又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看看他又想到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981—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注音
飘渺( ) 闲游( ) 隔( ) 灯笼( )
飘渺: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浅浅:从表面到低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小。
闲游:悠闲地逛
定然:必定
三、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1、听录音朗读,了解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语速、感情。
提示: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神往,充满美好、恬静的感情。
四、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节
“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看到街灯,又想到明星。诗作开头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系,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位具体描绘“天上街市”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二至四节诗
概括出二至四节中诗歌想象的内容及想象的过程。
3、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节:实写 第二至四节虚写)
4、朗诵全诗,再现诗歌语言,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读;赏析诗歌语言,理解作者感情
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反复读一读、品一品,然后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停,再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提示:用词准确、生动?语句优美?想象丰富?还是……)
2、诗歌中是怎样描述牛郎织女生活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写作背景)
六、美读:融入感情琅东诗歌
七、拓展延伸:联想、想象训练
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
[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经跑了。
1、月光照在地上,好像
2、牵牛花开放了,好像
3、笼子的小鹦鹉,好像
八、小结
板书: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灯 明星 明星 街市 物品 牛郎织女
联想 想象
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
实景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三 、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此处隐藏7296个字……”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说课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 1 数学(A 版)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方法为本节奠 定了基础,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承载建立函数与方程数学思想的任务;同时本课的内容 将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提供了理论依据。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 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且一般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像 20xx年全国及各省高考考查函 数与导数的题目中大约有 5%涉及到函数的零点,所以本节是函数的应用内容中的基础及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的关系,掌握零点的存在条件;掌握函数在某 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究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和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使学生领悟方 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用函数处理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内容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零点 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函数零点在某区间存在性的判定方法 重点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函数零点在某区间存在性的判定方法 由于高中生年龄特点及现阶段的认知能力,通过函数图象的直观认识得到其中所蕴含的某种性 质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
难点 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
四 、教法与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具有探究原理心理愿望和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的特点,我采用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并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突出教 学重点;运用实例的探究分析来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过程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我将一同与学生回顾以前所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个数的判定方法。即根的判别式 ? ,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接下来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相应二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 思考一下。2.新课教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利用三个具体实例: ① ② ③x2 ? 2x ? 3 ? 0x2 ? 2x ?1 ? 0x2 ? 2x ? 3 ? 0 且它们的 ? 值分别是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的情况。为了突出重点,我将一同与学生对第一个方程 x ? 2 x ? 3 ? 0 进行探讨。结和函数图象。通过与学生一同对方程根的求解和二次函数的观察得到当 ? ? 0 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 相应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然后利用这种方法类比分析第二个和第三个方程,总结归纳以上三个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 程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2 接下来再与学生继续来分析第一个方程,通过函数 y ? x ? 2 x ? 3 当 y ? 0 时即得到了其对应的方程 x ? 2 x ? 3 ? 0 ,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并且将函数对应方程的根叫做函数的零点,即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为其对应方程的根。
进一步与学生对函数零点进行分析,结合之上的三个具体的实例以及函数零点的概念得到 函数零点的存在条件,即假设方程 f ( x) ? 0 有实数根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函数 y ? f (x) 的图象 与 x 轴有交点,同时等价于函数 y ? f (x) 有零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零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将让学生求解上一章所学习的指数函数y ? a x 和对数函数 y ? loga x (其中 0 ? a ? 1或a ? 1)的零点,通过这个课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回顾上一章所学习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体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对函数零点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我将假设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 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区间端点的函数分居以 x 轴的两侧,形如:引导学生分析,区间端点的函数分居以 x 轴的两侧,即说明 f (a ) 、 f (b) 的函数值异号, 从而得到 f (a) ? f (b) ? 0 ,同时结合函数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函数图象在区间 ?a, b? 内一定得穿过 x 轴,由函数零点的概念得函数在区间 ?a, b? 内一定存在零点,引导学生总结得到函数在某 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即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f (a) ? f (b) ? 0 ,则有函数在区间 ?a, b ? 内一定存在零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判定条件的理解, 我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二次函数 y ? x 2 ? 2 x ? 3 在区间?? 2,1? 和 ?2,4?进行探究,同时提出疑问:对于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 断的曲线,若函数在区间 ?a, b ? 内存在零点,是否一定有 f (a) ? f (b) ? 0 呢?带着疑问我将与学生共同探究二次函数 y ? x 2 ? 2 x ? 1 ,得到判定条件的一个注意事项, 即对于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若函数在区间 ?a, b ? 内存在 零点,不一定有 f (a) ? f (b) ? 0 。
3.例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我将共同与学生对教材中的例题一进行探讨,例一为 了求函数零点的个数。通过例题一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函数零点概念和存在条件的理解,引 导学生得出要求函数零点的个数可以通过函数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得到,并且让学生体会函 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条件。
4.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与学 生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函数零点的概念及其存在条件,以及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 条件。
5.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函数零点的理解, 我将教材 P88、 2 布置为课外作业。
六、板书设计
最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中学黑板结构,将板书设计如下: 3.1.1 方程的很与函数的零点y=ax y=logax2.零点的存在条件 方程根与函数图象的分 3. 判定方法 小结 作业: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为止,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析分享到: 分享到: 使用一键分享,轻松赚取财富值, 嵌入播放器:普通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