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作进行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该组以我爱阅读为主题展开。
本篇精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一中心思想,清丽平实、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得到情感体验,同时在品读课文中,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体会到文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项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我窃读时的复杂心情;
3.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你们是吃饭长大的真正内涵,并热爱读书。
4.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2.圈划并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读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1.揣摩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悟作者对书本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思想感情。
2.在体会作者的热爱读书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
说教法、学法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法归纳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导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关键词句分析法。学法归纳为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实行预设的学习目标,我和学生做如下准备:
教师: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资料,如课件
学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名人读书时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读一读
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让学生在朗读、探讨、交流,感悟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交流法
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感受导入,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巧妙的牵引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本科的学习目标。
在一篇说课稿中,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导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书本也更亲近,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这篇课文。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如写作文也提倡凤头、猪肚、豹尾,无不体现开头的重要性,体现万事开头难这一特点,于是设计感受交流导入法,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圈划关键字窃字,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都知道,窃大都表现大都表现的都是贬义词,现实生活中大都为钱财、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窃取别人的东西,你们听说过窃读吗?(板书:窃读记)那文中的窃读又是否是贬义词呢?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思考问题。
三、探讨交流,精讲点拨
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句子,应让学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时,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其存在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讨论结果和疑问,在班内交流汇报,集体解决问题。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达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再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有些词句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出示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语句,适时进行点拨。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生体会读书的重要作用,及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结合生对课堂练习的回答,作出小结。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布臵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引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正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要求。另外,这样设计还能够沟通课内外,利于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能简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此处隐藏13637个字……片段概括成几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如:(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qian架似的对起阵来。
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神态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并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默读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进一步感受小嘎子的形象。这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还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真正做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不忘感受胖墩儿的形象,从另一面看到嘎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环节渗透着读书,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文。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第二次比赛摔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看到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大家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 ,这个片段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和 胖墩儿比赛摔跤
气势逼人 站 摔跤惯手
机灵鬼透 转 憨厚沉稳
钩 赢得胜利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改编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借完璧归赵、渑整曲折的故事。此外,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史记》。
教学目标: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了将相失和到成为至交的一段历史佳话。文中看似独立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三个小故事构成“将相和”这一完
基于这篇文章的记叙特点,以及本单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训练重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定位在以下几点:
1、朗读课文,通过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感受廉颇、蔺相如的鲜明个性。
3、把自己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一、搜集资料,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那段历史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是遥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遥远与陌生势必会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局限。因此在课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搜集:战国局面、杰出的人物、特别是蔺相如、廉颇的事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丰厚了,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为课文的研读做好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默读又是高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默读课文,加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渗透概括小标题的窍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解决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如: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学生发言中如果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精练语句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总结小标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完璧归赵”这个词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小结之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是的,凝炼书中的语句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再如: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学生很难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来,这时我们不妨请学生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引导学生用抓住事件发生地点的方法概括小标题。
在学生概括小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请学生用三个小标题来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前因后果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研读,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
现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析人物。
本文教学,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故事,围绕:将是怎样的将?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人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读《将相和》,心中就会有不同的将相的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把蔺相如的形象定位在机智勇敢,把廉颇的形象定位在知错就改。可是,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例如交流: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问题,学生对蔺相如的解读可能是机智勇敢,可能是顾全大局,还可能是有尊严、赤胆忠心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蔺相如的形象在文中是十分丰满的,而描述廉颇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很难对廉颇有一个全面地认识。那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找出与廉颇有关的语句,品读文本,解读人物。如品读:“在渑池之会上,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准备。”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一些和廉颇有关的史实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廉颇这一形象。在备课过程中,我搜集到了这样一些内容:1、《史记》对廉颇的评价:廉颇者,赵国之良将也。2、赵王赴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发生不测,有太子继位。3、廉颇领导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弱小之势抵御秦兵长达三年之久。至于,向学生展示哪些资料,以及这些史实如何呈现给学生,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
通过解读人物,将相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鲜活了,这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品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回归,升华主题。
此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是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中“和”的含义。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们可以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请学生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和”的理解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生可能粗浅的认为“和”是“和好”。此时,我们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引申到:将相和好国则安,赵国才会出现和平、和谐的局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