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时间:2025-08-20 10:54:34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2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1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2

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3

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会发现非常真实的例子。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阶层不完全与金钱有关,还有理念、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易争取到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暴发户、土豪的叫法。当然,这样的上层社会的思想,不要也罢。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4

这里讲到了教育与贫穷的本质。

我之前早高三的时候,我们有阵子流行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有个数据就可以证明。

“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即孩子们上完小学之后应怎样谋生,上完中学之后又应怎样谋生,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实际上只有33%的中学生得到了这种工作。”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时候读书我父亲就和我讲读书然后当官,之后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就是现在都还是的,感觉中国就是个很奇怪的国家。

这里的读书已经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种传统,只有读书不管你有没有工作但是你还是被大家羡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读书来逃避现实读博读研但是现实工作却与科研工作没有半点关系。已经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去换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养提升。

看完了总体感觉,就像最后总结说的一样,只是抛砖引玉。

贫穷的本质,摆脱不了资金——没钱信息——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备工作能力,听说读写专业技能平台——和信息有关,但是有时候有信息确没有渠道实现,比如人人谩骂但是内心羡慕的——内部安排。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5

后脱贫时代应聚焦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 ……此处隐藏6493个字……如何去了解贫穷背后的经济原理?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一部由两位分别来自印度、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共同完成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在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相当于人民币约2元)。从书中我们发现由于处于贫穷状态,所以他们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而一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所司空见惯的小花费,对于本书中的贫穷人群而言却是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你是否会想过贫穷的人为什么经常搬迁?书中告诉我们,临时搬迁是他们应对风险的主要形式;而他们一生中的主要收入都用在了婚丧支出;而这些我们所很难理解的选择往往就是由于他们缺少信息来源,以至于长期陷入贫穷陷阱,而无法自拔。

对于每一位关心世界贫穷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本必读之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本书。我已将全书生成4张读书卡片(包含前言、总结)。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11

贫穷陷入死循环的根源在拒绝“延时满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食品政策只停留在这样一种想法上,即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加铁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有证据显示,结果恰恰相反……

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更糟糕的是,了解保健知识不仅对穷人来说很难,对其他每个人来说也都一样。如果病人坚信自己需要打针才能好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以上是从书中随意摘抄的段落,读来是否对这些穷人生活的描述似曾相识?尽管该书没有研究中国的问题,但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在我们的帮扶过程中也有人抱怨贫困户将自己送去的农作物种子、牛羊猪杀掉吃了,而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去种植、饲养以获取更大的价值。

一位青海的校长曾分享,在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无一是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而是他们并不想上学。

这一现象也与书中所呈现的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情况高度一致。而作者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是否又让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穷人有什么需求?穷人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贫穷让人丧失耐心,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冲动型的决定。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穷人想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在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比如教育、学习,因此很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12

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相信教育对于改变贫困状态的价值,而不是将教育扶贫仅仅作为对政策的执行、对任务的完成。这种相信不局限于探讨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更在于教育可以给人提供希望。

处于困境的人需要“希望”,而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等待长远的、宏大的目标的实现,他们需要的“希望”是能够尽快实现的希望。这是我们在重构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对贫困地区人口教育需求的分析,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在国家意志、地方需要,对标发达地区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中寻找“重叠共识”。

例如,基于人们这种对于“希望”的特殊渴求,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信念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则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耐心”“专注力”“自控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围绕育人目标,我们还需不断建构、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如本书作者所批评的那样“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有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只是说他们应完成基本的课程”,我们要研究不同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包括职业教育)学生分别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笔者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国家课程之外的学校特色课程。

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我们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也开设起了比较丰富的校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是从发达地区直接引入成熟的课程包或是简单地模仿,经常因为师资、资金的不可持续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的错位而无法成为学校常态的高质量课程。

基于贫困地区区域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的课程才更加有生命力。

此外,还有个关键的因素——贫困地区的教师,他们决定着我们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这些美好设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为现实。

面对着教育“迟效性”的特点和贫困地区人们对“立竿见影成效”的渴望,怎样向贫困家庭的父母解释政府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应该要做什么;怎样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让孩子和家长们不再觉得目标遥不可及,能够抵制得住实现目标路途中的各种诱惑;怎样停止对学生、家长素质的抱怨,面对现有的学生而不是面对可能想要的学生构建学校教育……

这些都是对教师的考验,远不能用“爱心”“能力”这样的词汇去简单地概括。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解读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贫穷陷阱”。他们认为,穷人陷入“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这启发我们思考: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贫穷陷阱”?我们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源被合理利用了吗?不同年段、学段教育的衔接中有没有把学生之前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等”作为“留存收益”用于未来发展?

本书作者的研究发现:“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们似乎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那样做。所幸的是,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总是有那么一大群可爱的人甘当“人梯”,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踏上梯子、走出陷阱”的那一天。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