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5-11-12 10:54:2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创新教案教学内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导入课题。

1.图片激趣:课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封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2.引发交流:

(1)从封面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你读过这本书的那个版本?(学生自由发言。)

(2)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游记》都不陌生,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个章节,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读完了整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单介绍。)

3.导入课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孙悟空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最初的孙悟空。(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订正。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③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窍:石头边隙。

⑥石碣:石碑。

⑦镌:刻。

⑧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⑨瞑目:闭上眼睛。

⑩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欣赏影视,感受人物。

1.多媒体播放“猴王出世”影视片段,学生欣赏。

2.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或短语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处。教师巡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写得好的学生的词语和短语,鼓励学生评议交流。(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

3.赞武松。

(1)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个 的石猴啊!

(2)学生试着给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这真是一个 机灵 的石猴啊!

②这真是一个 顽皮 的石猴啊!

③这真是一个 聪明 的石猴啊!

④这真是一个 勇敢 的石猴啊!

⑤这真是一个 天真 的石猴啊!

⑥这真是一个 活泼 的石猴啊!

(4)学生是这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石猴的赞叹之情。

四、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导入话题:以上同学们说出了对石猴的评价,如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石猴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能表现石猴这些特点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写下所表现的石猴的特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自由演读课文,并圈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进行个别指导。

(三)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四)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 ……此处隐藏27478个字……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