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伦·凯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1《海伦·凯勒》是一篇人物故事,叙述了海伦小时候不向命运低头,刻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从而成功地考上大学的故事。课文中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深为感动。为了更好的体会海伦内心的发展变化,在教学,我广开渠道,收到较好效果。
一、用体验明白暴躁
文章开头描写了海伦生活在无声的、黑暗的、无语的世界中,她为此脾气越来越暴躁。为了让学生明白她为何会这样,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捂上耳朵,紧闭嘴巴,坚持五分钟。很多同学一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都忍受不了,没坚持完五分钟就提前退出游戏了。这时,我让学生想象,海伦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美丽的献花她看不见,慈爱的妈妈她看不见,明媚的阳光她也看不见;悦耳的乐曲听不到,万籁的声音听不到,就连XX的呼唤也听不到。她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而且,所有的苦楚又没法述说,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你想,她会怎么?学生就很自然的明白她的暴躁时情有可原的,是痛苦的。
二、用读悟感受刻苦
关于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课文写得很精彩,我就让学生反复读悟,从中感受她为了和人交流,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例如,在教学学盲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描写刻苦地句子,写批注。在交流时,很多同学都找了这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他们有的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地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地努力。有的'从“如饥似渴”地原意来体会,她地学习就像“干燥地海绵”,就像“渴极饿极的急需食物的人”;有的还联系自己,自愧不如……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三、用对比体会勇气
在学习海伦学会盲文后,打开眼界的那个片段时,我让学生和第一段对比读。我读:“从此,她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生读:“我常常感受到一阵微风吹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海伦此时的心情。学生说,从这段想象中体会到了海伦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兴奋。她从没有看到过世界什么样,却能真切的感受“微风的柔”、“花瓣的美”,可见,知识对海伦的重要及给她带来了勇气和信心。
四、用写话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用一句话写出最想说的话。不一会儿,一句句话诞生了。“海伦,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真令我佩服!”“海伦,看到你,想想自己,我恨惭愧,我一定瑶以你为榜样。”“海伦,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们以海伦为榜样,共同努力学习吧!”很多学生都写佩服她的勇气,佩服她的不屈不挠,都表示要向她学生。这样,榜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竖起。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2《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教完《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海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两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
在开始读这篇课文时,我就被感动了。之后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很多问题不禁困扰了我:孩子们读完后,是否于我们有一样的强烈震撼?要知道对于海伦的一生,课文几乎都是些概括性的语言,虽然有些例子,但终究不具体,不够曲折,这是很难打动学生心的。因为孩子们没有经历太多的风风雨雨,也没有什么灾难发生,这可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从心灵上受到震撼。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海伦呢?我阅读了海伦大量的作品,了解了海伦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人生。我带着对海伦的敬佩引领孩子们两次去读课题,当时我似乎已经感受到孩子们激情澎湃的心了。
那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如何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呢?我想应该从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教学。
1、学习盲文。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海伦的不屈不挠的句子,并圈画出关键词语,并写上旁批。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深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通过创设情境,在老师的叙述下让学生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想象她如饥似渴学习时的情景,来进一步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情景,我引导孩子认识盲文,从而感受到她学习盲文时的勤奋刻苦和坚强。
2、练习说话。
引导学习“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获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这个重点段落先采用指名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从而让他们说出感受?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有多难,我让学生想象平时学英语时不但能看着老师发音时嘴形的变化,还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但很多同学还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而海伦却只能摸口型和嘴唇的颤动来学习说话,从而进一步体会海伦要学习说话的艰难,但她最终学会了说话,当她终于可以大声地呼唤“爸爸”“妈妈”的时,我想不仅感动了她的父母,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要让孩子们读,要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复读,读中悟,悟中读,能读好,就说明读懂了。
仅仅靠情感熏陶就能让海伦深深的埋在孩子们的心底吗?可以通过小练笔,想起哪些名言或成语来展露孩子内心的那份崇高的敬意。此刻,孩子们已经置身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这时通过齐读海伦的名言,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完全迸发出来了,他们此时此刻看到的.不再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双耳失聪的残疾人,而是一个知识广博,令天下人尊敬的人。
其实这节课失败的地方还是有的。如在教学 “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这一段话时,设计不够深入,从学生的神情中我没有发现海伦那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和生命的新开始。
再如文字的品读不够精细等等,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揣摩。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3在第二课时教学的教程中,我没有按照划分的段落,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篇文章入手,以“看了课文,海伦·凯勒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主干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在对比中来谈自 ……此处隐藏11120个字……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体会到语文课程应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设。成功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就是通过海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两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也紧紧围绕这一条线组织教学。然而如何让学生深受感动,并通过这一节课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小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即便理解也只是趋于表面,如果学生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我想对于他们理解这篇课文,走进海伦一定大有裨益。
课前我安排学生做游戏,他们一听说“做游戏”,兴趣倍增。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两组男同学两组女同学,一组男同学和一组女同学先活动:他们捂住耳朵用红领巾蒙住双眼向前行进30米,另一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负责他们的安全,不能指路,在他们遇到危险比如快掉到树坑里或碰到台阶上时才提醒。刚开始,学生很有兴趣,真的有点“做游戏”的感觉。经过两轮,学生不再闹了,也闹不起来了,他们的动作迟钝,表情痛苦……还有十分钟下课时,我宣布游戏结束。当学生从眼睛上把红领巾取下来的那一刻,他们兴奋异常,“蓝天太美了!”“树真绿啊!”“能看见东西,听见小鸟叫,太幸福了!”
“老师,这种游戏我们别再做了,行吗?”“为什么?”我一脸迷惑。“太难受了!”“太压抑了!”……
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之下,我们学习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茅塞顿开,明白了为什么要做这个“游戏”。他们读得有情,说得动情,从他们的眼睛里神态里,我知道海伦已经走进了他们心里。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14人间三月天,春花烂漫时,中华路小学 “展名师风采 显教育智慧”名师示范课展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次活动迎来“刘**名师工作(坊)室”的部分成员及中华路小学教育联盟的兄弟学校30多位老师前来聆听,很好得起到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作为“刘**名师工作(坊)室”负责人,我选择了《海伦·凯勒》进行细读。我走进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行行文字进入眼帘,一股股浓情溢上心田,海伦·凯勒——这个感动人心、顶天立地的名字让我肃然起敬。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龙头课,以感人的笔触讲述着海伦·凯勒“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情的力量。我也如饥似渴阅读她的自传,寻找那股信念力量的视频资料,用她至高至上的人格魅力感召我。几个工作日后,终于形成自己比较满意的定案。3月22日早上第一节课,我和五年级二班的学生相互协作,快乐阅读,交流体验,感受生命之花绚烂绽放的美好时刻……自己感觉,课堂如流水潺潺,自然,和谐,现分享几点成功之处:
1、挖掘资源,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与强者对话。
《海伦·凯勒》一文中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所以对海伦“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艰难成长过程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因而,教学中,我用动情的语言渲染几种情境:这是一个春日的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夏日的午后,早已过了吃午饭时间;秋日的夜晚,也已经很深很深,爸爸妈妈早已进入梦乡;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寒冷的冬天……等唤起学生进行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的心灵驰骋于想象的天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让海伦的形象逐渐在脑海中丰满起来。并用自己的口说出海伦的心里话,这样似乎更真实,更贴近海伦的心了,而她不屈不挠强者顽强的毅力自然深入学生内心。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上“读写结合训练法”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既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使学生飞跃时光的隧道,走入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与主人翁同欢喜、共悲切。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养成经常练笔、反思的习惯。
2、独具匠心,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进入高年级,课文篇幅加长,教给学生快速高效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我采用“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由中心入手抓住中心词“不屈不挠”去读课文 —— 划句子——“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默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扣词语——“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反复”“练习,练习,练习”等谈感受。让孩子细细品读,在书上做批注,抓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词句,渗透领悟。从抽象的高度概括到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中产生形象直观的画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的规律,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巧妙拓展,延伸课外,明亮学生的心灵。
课中自然引用的视频资料,再现海伦的语言,补充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段,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书林漫步,徜徉于海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等作品中,学生沉浸其中,将情感付诸笔端,缓缓流淌于纸上……且听来自孩子们心灵的话语:
我被她坚定不移的信念打动了,她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她的心灵是自由的,她身为残疾人,却写出了14本著作,在这本书中,把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们健全的人何尝不感到惭愧,我们拥有健全的体魄,生活学习的优越,衣食无忧,而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不去渴望得到知识,而是一味的索取,不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15《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讲了海伦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之后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刻苦地学习知识,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篇课文关于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课文写得很精彩,课上我让学生反复读悟,从中感受她为了和人交流,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例如,在教学海伦学盲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描写刻苦地句子,写批注。在交流时,很多同学都找了这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他们有的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地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有的从“如饥似渴”的原意来体会,她的`学习就像“海绵吸水”,就像“渴极饿极的急需食物的人”;有的还联系自己,自愧不如……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