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治服。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
最后连读完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5月,我在开了一节公开课,选择的课文是《大禹治水》。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考虑是因为《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顶天立地的古代英雄的形象。大禹的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很有必要发扬光大。此外,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条理非常清晰,它回答了三个问题:。基于此,在上完课,我觉得:
一、我设计的教学环节非常清晰,重点突出,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例如: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后,按三个主要的问题我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按这一思路讲解课文。但是,我没有平均使用力气,我把大禹治水的过程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由于时间紧促,只有一周的时间准备,所以没办法找到更多的素材,这个用FLASH制作的课件做得较简单,一篇课文,几幅插图、一个视频。但交互功能好,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回到主页,再点击到任何一个地方。
其次,课件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恰到好处,如课文导入时,逐一出现雷锋、丁洁、清洁工人、老师、同学,老师同步简介他们的事迹,最后归结出两个字:奉献,主题鲜明。又如,在理清课文的条理后、感受课文内容前,我先让学生看了有关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再加上《大禹治水》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从中他们看到了很多他们没有关办法找到的资料。再如,学生在说自己的感动的句子时,只要把鼠标移到相应的位置,句子就突出显示,变成红色,重点词语变成深蓝色。交互功能好,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三、资料的运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前,我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课外查找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虽只是一句话,但很明确地让学生知道,查找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本课运用资料也较恰当。如前面提到的视频资料。又如在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时,要讨论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三过家而不入?为避免以前出现过的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四、本节课也有一点遗憾:快下课时,我误以为下课了,不愿拖课,所以最后读有关奉献的名言这一个环节删除了。按我的设计,整节课以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入手,作为前呼,以读名人关于奉献的名言结束,作为后应,结果有前呼,没有后应,非常遗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1、化“繁”为“简”。
什么叫“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课的关键语句,体现了治水的艰难,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观印象,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线构画。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一目了然:这儿是一条大河,那儿是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这可是治水中最艰巨的任务。接着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劈开”的艰巨性。
2、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禹怎么知道挖通哪里的河,劈开哪里的山?为什么会治水成功?因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查看水流和地形是为了确定挖河劈山的路线图,疏导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还是智慧能干的人。在教学“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时,点出“千、万”,问学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条河?大禹真的数过吗?接着追问:请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吃的苦多吗?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里的“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时,点出“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在教学时,抓住“千、万、九、九”这样四个字,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从而感受到大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勇敢坚强的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 ……此处隐藏20259个字……在想想,这个小节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带而过了。是的,学生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可是,由于我的仓促和不镇定,本来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蜡了。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我想,是不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进行资料的拓展呢?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入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让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禹的家门。”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还是比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和第一小节的对比,激发出更多对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