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年王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少年王勃》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又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文章采用了文包诗的结构,通过描述王勃在重阳节那天,参加阎都督举办在江西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中的宴会,看到眼前的赣江,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一代美文《滕王阁序》。为三年级的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并让学生记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文中的有效信息,将教材进行有机地整合,将其拓展开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王勃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的同时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首先结合本册教材中练习一的训练点——我国各省的简称进行教学。在进行简称歌的教学时,主要是采用的集体学习,将各省的简称放在一起,试图让学生通过游戏、寻找简称源头等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平时的运用甚少,所以我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时首先以“南昌”作为一个突破口,让学生试着说说南昌在哪个省,并且很快地引导到江西省的简称是“赣”。而江西省之所以简称为“赣”,是因为在江西省有一条“赣江”。这样一来,正好让学生了解到滕王阁就是在赣江边,而王勃写下的这句千古名句中的水天一色的情景就是赣江的景色。
相继地还介绍了南方三大名楼、初唐四杰这些知识点。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笔走如飞”、“文思如泉”、“胸有成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上。特别是在理解“胸有成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先谈一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学生谈到了“很有信心”等意思,可见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又结合了《语文补充习题》中的一篇关于胸有成竹的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个成语故事,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正是这样,我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异常简单而又收获颇多。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3《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在开课伊始,我直奔重点,将文中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词教学结束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一句诗,你们能动笔在文中划出描写这两句诗意思的句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回到文中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了迷人的秋景,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而是通过诗文对照、通过看图、想像等方法,引领学生在两个不同的文本世界里自由穿行,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体会美在哪里。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不过我想如果有一些秋天的图片能让学生更加深理解。在读句子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句、体验美丽的秋景。最后,再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再读句子,这样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刻。
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拍案叫绝”这个词,我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依始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们 ……此处隐藏7318个字……>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2刚才听了邓小燕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主要有以下一些感受:
一、好的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邓老师能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2、师生互动有效。邓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总结。
二、一些建议:
1、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符合中年段教学要求。
(1)生字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形声字,说说形声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识字,巩固训练识字方法和记字方法。
(2)概括课文能力的训练。作为中年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概括课文大意,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没有必要出示句子填空帮助学生概括,这样既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又没有达到训练目的。)
(3)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解词语的能力。课堂上强调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拆字理解,换近义词理解等。而不要由教师包办。
2、对于可以简化的教学环节尽量简化,可以一句带过的尽量一句带过。
3、读书要带着明确而有效的目的去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3《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问题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这个问题解决得很顺利,与充分预习和小组交流密不可分。
二、情景与诗句辅助教学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我出示了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然后和学生一起,一边朗读一边浓缩句子,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逐步板书下来。然后再根据诗句扩充意思,这样反复两次,学生对诗句意思就熟练地背诵下来了。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4《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参加阎都督的宴会,并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文思泉涌、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的风采。
在教学时,我围绕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很有才气”“奇才”字眼展开教学。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寻找答案,并将学生找到的答案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归纳。
正面描写:“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抓住词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侧面描写: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从客人都不敢,可见写文章的难度很大,而王勃能一气呵成写出千古名文,更突出了王勃的才气,这就是用客人的表现反衬王勃的才气。
3、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都督的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夸他是“奇才”更是能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体会诗句的凝练、精彩,感受王勃的才气。
4、最后从作者对《滕王阁序》的高度评价“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
最后,我们通过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王勃的才气,完成“()的王勃”的评价,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适时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出类拔萃、后生可畏、笔下生花”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5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这是文章难点。
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体会到在指导学生读好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要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理解“凝望”说明王勃被江上的美景深深吸引,“水天相连”体会连绵不断的启示,想象水与天的辽阔。
“霞鹜齐飞”要体会出其中祥和、宁静的气氛。“缓缓地、轻轻地”体会一种悠闲自在。但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不能可以四班。
让学生在阅读、赏景、看图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读好就可以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