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

时间:2025-06-27 13:01:25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精选7篇)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精选7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1

刘震云,这样的一个名字随着近两年的电影《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手机》等的播放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当中,不一样的表现,那么多的幽默的表达让我们对于写作者有了迥异的认知,也便跟随着他的视角、思维在他的故事里去面对不同的人物,他们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的人性和情感就在生活和生命的历程当中体现。所以不得不惊叹于这样一位作家,如此强的创造力,如此现实而魔幻地视角看待这黄土地上的人群和人群的生活、生命、思想、情感,话语当中充满了一切,当然也在文字当中诉说着一切。

当然对于刘震云的认识还是在读他的文字。文字的排列就有了属于他自己的语气、语言、思想、情感,我感叹这样的文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属于他自己的创作的密码。虽然自己说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方式,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经验,但我以为这些都是不能靠听和说学会的。真的有一定的天赋,再就是自己的经历、经验,加上更多的认知与思考。无疑他的作品和解读都能给我很多的启发,按照他的办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多少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读他的文字,常常叫我陶醉其中,毕竟他的语言多是奇妙的,而又多是短句子,那样的明朗句子让人读起来显得十分轻松,读完了就有了一定的故事概念,多了一种思考和体悟,但没有很多的难懂和苦涩。

他的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手机》、《一句顶一万句》、《一腔废话》、《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官场》、《官人》、《一地鸡毛》等我都翻阅或者读过其中的片段,在他的文字当中很容易找到一种情景,也就是有了一种自己读后的思索和想象的画面感,然而这样的画面感完全来自于人物和人物的对话,语言让他们活灵活现,也让他们变得生动而多姿多彩。在文字当中可以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就在平常的生活和日子当中呈现出更多的思考,让读者感触良多。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够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写出人性和社会生活当中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多的思考。小说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边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呈现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反映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也就把人的那种复杂表现出来。

他的家乡河南延津县,那里是他的故乡,孕育了他的纯正的河南话,也培养了他的一种沿袭着当地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对待世界的看法,面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是自己的人生观和方法论了,这些东西始终都是自己的一种特质,不能说好或者不好,其实就是故乡给每一个人的烙印。他自己的写作也正是在这样的因素和密码的影响下进行的。他坐在自己老家的小院子里,回忆起自己的外祖母,这是一个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人。

曾经讲自己的外祖母的一个小故事,说道她个子只有一米五六,但是在他们那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每次割麦子时她都是头把镰。头把镰是什么?就是第一提琴手。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才割在地头中间。她晚年的时候,我跟她有个炉边谈话。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比任何人快,只是割麦子我一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你直一次腰你就会直十次、二十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工夫我割得比别人快一点。接着她跟我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话:我是个笨人啊。这是一个伟大明星的教诲。

后来又说到对自己影响更大的还有一个人便是自己的舅舅。他是个木匠,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有麻子,大家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柜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渐渐周边就没有木匠了。所有木匠都说刘麻子这个人特别毒,所有顾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特别好。他晚年时我跟他有个炉边谈话,我说:舅舅,你的同行说你毒,你的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什么人?他说别人说你毒,和说你好,并不能使你成为好木匠;我能成为好木匠,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你只花六天时间也不是好木匠,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做木匠活刨出的刨子花的味道;你只是喜欢做木匠活,你也当不好,我当木匠会有恍忽的时候,比如我看到一棵树,如果是松木、柏木、楠木,哪家的闺女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柜该多好;如果是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

在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写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同样在多个场合里提及自己喜欢笨人。2017年在北大做了一场演讲,他说,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刘震云口中所谓的“笨”,指的就是把会做的事情做好来。这个标准很低,但做到很难。四十年前,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人人都在写作,他也跟着写,四十年后,全班同学都不写了,就剩他一个人还在执着。他自己坚守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越写越能体会出写作的滋味,于是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专注地把会做的事做到极致。

我知道这样的态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了故乡和故乡人的影响。他的母亲喜欢开玩笑,所以在讲的一个细节就是刘震云老师他有着很强的吸收能力,将生活中见闻都能收入自己的小说写作当中去,这其实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能力。当然在外人看来是奇特的,确是自己处处留心得来的,所以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有生活的影子,但都与众不同。

面对这么多的作品和评论,他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名人,生活当中还是那样的朴实,在故乡的街市上行走,修拉锁、与老朋友谈话聊天一样的简单自然。谈笑之间,都有着一种不一样的神采。当然这是故乡带给人的亲近感,让人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可以讲着自己亲切的方言,吃着母亲的饭菜,遇见曾经的那些故人,都是美好!

故乡,对于刘震云而言这是他的思辨和认知形成的地方,培养了他面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最本真的思考和方法,于是有了他后来的成长,也就有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其实他自己在故乡的状态和他以后在世界各地的行走状态有着很多的联系,一旦形成的东西很多时候就保持着最舒服的状态,于是就有了他一样的行走、思考。让他在自己的文学视野中不断地思辨,将人性和灵魂的东西写得更加深邃,这也是他不断敏感地感知和思考的结果。

文学的故乡,正是他在故乡的热土上埋下了文学的种子,故乡的滋养,才让他繁花硕果,收获颇丰。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2

《文学的故乡》是第一部大规模集中反映中国著名作家的纪录片。本片讲述了六位著名作家如何把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迟子建的冰雪北国、阿来的嘉绒藏区、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

《文学的故乡》跟踪记录作家重返故乡的过程,寻找童年的秘密,寻找与文学相遇的原点,甚至文学作 ……此处隐藏7034个字……一个镜头是刘震云在纽约,他说:“我走在华尔街,或者走在海边,自由女神女士的身边的时候,跟在我们村走,没有什么太大的心情的改变。随着自己的作品翻译的语种越来越多,去了很多别的地方,原来别的地方跟老庄没有任何的区别。建筑不一样,河流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说的语言也不一样,但人性确实是非常非常一样的。”

在一个村庄里,你就有可能看懂中国,甚至看懂全人类。

寻找故乡,不意味着田园牧歌和世外桃源,也不意味着乡愁和怀旧。今天我们谈故乡,往往陷入美好的“怀乡病”,或者把当下的村庄视为陈旧、落后、愚昧、封闭、贫穷的地方去摒弃、改造或者逃离,从而选择怀念遥远的过去。

其实,故乡一直处于变和不变中,迟子建的北极村从一个小村落变成了一个旅游村,她在讲述父辈给她讲故事的场景的时候,外面就是游客的唱跳声。但是山水是永恒的,自然是永恒的,小时候看北极村,长大看世界,后来发现世界也是北极村,北极村也是世界。

除此之外,故乡也是美和丑交织的,它承载乡愁,也有它隐秘的历史和隐藏的角落。我们不需要美化,也不需要丑化,它给予人的,就是真实。那些在那片变动的大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和发生的事,可能是普通的,也可能是传奇的。作家记录它,是坐在它们中间,将其展现给更多的人看。

这是故乡的魅力,这是写作的力量。

如阿来所认为的:“我并不认为必须回到我老家,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它才是我的故乡。当我们日渐扩大的时候,我会把故乡放大。”

看清故乡,其实就是认清我们自己,也在不忘来时路的时候,找到可能的未来。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7

仍然是把空余的时间给了《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看了第三集《迟子建》篇章,还是看到她的那样的童趣、天真、纯真、自在、美好,或者还有更多的东西。她的生活当中装满了记忆,那些都是她小心翼翼珍藏的,细腻的美好。虽然有着很多的不舍,也夹杂着一些淡淡的忧伤,但总的而言遇见文学,还有曾经的那些童年的美好,让她始终对于故乡漠河北极村充满了敬畏和无限的回忆,当然这些就是她的故乡,就是她的精神家园,就是她的文学的故乡。

迟子建,她是我对中国文学理解和认识不能不读、不能不去关注的一位作家。

在大学的时候就在图书馆找文学相关的图书,我现在也是觉得图书馆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静谧、广阔、多彩的世界,在这里古今中外的作家和文章都可以在眼中呈现,它们就都给我一种未曾知道的新奇,带着想象和对很多美好的、悲伤的事物的巨大的品味,从而让自己了解和置身于那样的描写当中,突然觉得天地宽阔、世界广博。有一天突然看到一个名字叫做“迟子建”,对于迟有着敏感的记忆,毕竟早和迟相对,很多时候都希望不迟,也就是希望可以早一些,也就认真的读她的文字。她那样的沉静婉约的风格总是让我在脑海里呈现很多的画面,加上那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和精妙可人的语言,让我总能清晰地找到一幅画面来呈现,最终又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怀,再往后就是能给人很多的力量和思考。

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候鸟的勇敢》、《鬼魅丹青》、《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候鸟的勇敢》都有些强大的力量,让人震撼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也同样震撼她的文学。

在生活当中她对于美的体会和悉心的感知,都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种纯粹、自然、诗意。生活中总是和花为伴,于是那么多的盛开的姿态和颜色都温润了她的眼眸,装饰了她的内心。我想这些都给她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关于爱的勇敢,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诗意的东西,美妙的语言,其实都不是模仿的。她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每个作家都有自己迥异的语言,他们的造句用词都是别具一格的,都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气势。迟子建老师在作品和生活当中保持了一份纯洁,如同孩子一样的天真美好,我知道这是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热爱。说到底,不能和她的童年分开,对于挑水、劈柴、种地、施肥、烧火等太多的记忆,总是让她对于生活的丰富多元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所以有烟火气,也有温暖和厚实。

对于老作家的温暖关心和对于读者粉丝的平易近人都让我看到一位平凡的样子,但是这正是一个作家能够有如此的创造力和生活的敏感的来源。她对于很多东西都表现得极其平常,也就让她感受到很多的真的东西。童年的美好记忆总是让她对于生活和世界充满了亲昵和无限的期待,她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孩子气的童真,爽朗的笑声让人感受到她的空旷、辽远。就是一阵清风吹过,让人总是忍不住去赞叹那样的清澈和美好。

北极村,中国最北边的地方,白色是这里的主打色,冰雪是这里最好的元素,于是白色的精灵就在这样的纯洁、静谧、美好的地方畅游,就有了迟子建老师的故乡,也就有了她的文学的故乡。她的记忆始终不能离开她的雪国,那么多的动物植物都在她的脑海和视野当中去不断地呈现,于是美好和诗意就在脑海里闪烁。

面对一部一部的小说,她总是几近自然地表达着,记忆着,感叹着,期冀着。

哈尔滨的城市风光突然在一瞬间让她深深地热爱,感叹着生活的城市有着如此的美好,索性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其实很多美好的东西就是一瞬间,我们可以在这时候体味到不一样的情感和满足。

对于家乡的爱和对于生命的敬畏,让她对于写作有了更加纯粹和执着的追随。她的生命历程当中有的是对于过去的感叹、现在的热爱、未来的期待,索性都变成了很多的坦然,就在一种放松的毫无压力的状态里淋漓尽致地表达和思索,美的语言自然流淌着纯真烂漫的情感。生活的地方,无疑给了她更多的实在,也就提供了更多的认识世界和周围一切的方式,生命的自由。

风土人情是生活的美好,也是文学作品里细腻和动人的地方。她的文字当中对于乡土、自然、死亡、生存的诸多问题的思索都是来自于生活的体察,形成的那么多的表达都是对于生命的更多的可能的思索。她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就如同那样的光明,总是在灯火闪烁,如果说灯火闪烁是当代文学的烂漫风景,那么她就是最缥缈却又最真实的那一颗星星。

她感怀亲情和童年,又感叹亲情与命运,她用细心记忆更多的美好,也捕捉了更多的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文学的创作并不是一味地表现美好,也不是一味地表现黑暗和痛苦,但是文学总是在探索社会和生命的历程,在于历史、地理、自然、社会或者很多的纬度里面去体察人性的复杂,或者人的生存和命运的更多的可能。其实文学就是生命的印记,任何一部小说都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存在进行了记录、思索、表达,从而彰显了一种可能,或者给人一种力量和感叹。

阅读她的散文的时候,我更能体悟到她的情感行走。都是那样的认真和执着,所以有了亲切和细心,在散文的笔触中感受到她的脉搏和赤诚,于是沉醉在她字里行间的柔情水波当中。

我总是喜欢把迟子建和萧红做比较,在她们的文字当中找到很多的相同和更多的不同,其实这就是她们的平凡和她们的伟大,更是故乡给予她们的无限宽厚广博的力量与美好!

雪国的风景都变成了迟子建文学中描绘的风景,故乡的美好是任何绚烂的风光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这里是她生命的力量源泉,是她的精神家园,更是她文学的故乡。

祝福迟子建老师,期待她更好的作品,空灵而温暖人心。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心得体会(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