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实习报告

时间:2025-05-13 16:12:11
关于新闻类实习报告模板合集6篇

关于新闻类实习报告模板合集6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类实习报告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1

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学生有幸能来到香港实习,确实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而难忘的一笔。幸而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短短的实习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实地作战”的经验。

关于《盛世》

《盛世》杂志创刊于20xx年12月,是一本香港较年轻的月刊杂志,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投资创办。杂志以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高档次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发行方式以赠送和定购为主,少量在报摊出售。

杂志固定栏目有封面专题、企业专题、盛世人物、神州专题盛世脉搏等。发行至今,已成功撰写香港潮商会、免费报纸时代、迪斯尼创千五亿商计等封面专题,在香港上层商业人士里面引起了一定影响。

目前《盛世》共有采编部、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四个部门。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采编部现行人手也较为紧缺。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进,近期新调任一新行政总监对公司运作进行全面改版。

公司整体企业文化较为温馨。最开始创办《盛世》杂志的人同时也是香港壹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盛世》之初就把壹传媒的管理理念带到了这里。除了编采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所有工作安排、任务完全网络平台化,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微波炉、电冰箱这些常用的家电,时刻为员工供应饮料、零食和方便面,员工可以自由拿取,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还会有专人为大家送上新鲜面包当下午茶。对于这种“家”的理念,员工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享受。据说,这种公司文化是从外国引进的,通常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才会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中并不多件,像星岛、文汇这些老报来说是并不存在的。

实习感言

1、学会“偷听”整个实习,自己接触最多、跑得最多的可算得是大大小小的“记招”了。过去的我一直天真地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没有挑战性,只是坐在位子上听演讲者们预先准备好的“通告”,哪不知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记招”也有很大的学问。

每次当记招开始前后,香港同行的记者都喜欢围成一堆,互相“对稿”,确保大家听的信息准确无误。如果你因为晚到而错过了“记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向“行家们”打听回来。

在香港,记者们相互之间共享信息来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报刊杂志都在为了争夺读者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私下记者同行们却是好朋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对稿”行动并不会使他们丧失某些争取独家的机会,相反让大家掌握的资料都准确无误,显然这一点跟大陆的记者反差极大。

老道的同事告诉我,这个时候身为“新兵”的我们最好也上去“凑一凑热闹”,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而大家彼此关注的信息。当看到“行家”们围着演讲者进行小范围的“私访”,也最好学会“偷听”,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些“记招”以外的新讯息,比通稿上的内容更有意义。

2、建立人脉关系来到《盛世》的第一天,公司就为我们制作了300张名片,与其它实习单位的同学比起来,让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同事说,名片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就算出席的“记招”非常沉闷,没有拿到什么讯息,留下名片也对自己建立人脉关系有很大好处。特别因为我们本身杂志特色的原因,出席各类型的“记招”很多时候并不像其它报纸同行那样,需要分分秒秒地“抢”新闻,而更多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扩大我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人物专访等实质性工作打下铺垫。

而我自身也真真正正尝到了留名片的“甜头”。因为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请公关公司替自己处理公关业务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公关们交换名片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她以后接手的公关业务都会把自己列入被邀请的角色里面。我自己其实也记记不清是在哪一场“记招”上留下了名片,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以后我的邮箱便经常出现了某家公关公司给我发出的“传媒邀请”,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闻来源。

当然,跟公关公司们打好关系还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讯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陆招商团来港招商的晚宴,出席当晚的记者只拿到了公关公司提供的通稿资料,对于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数额等重要讯息全无涉及,却唯独《东方日报》的记者手里拿到了这样一个版本。在跟其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这个记者跟负责本次活动公关工作的公关小姐事前是认识的,在她的帮忙下,记者也就得到了这份“特殊”的资料。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不少公关公司都会主动向一些熟悉的报社提供新闻讯息,甚至提前向他们透露相关的内容,借此在其报纸上做提前的宣传。

不过,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别忘了,香港的记者们私下都是互相合作的伙伴,他们会非常乐意地把手中的资料给你参考,这个时候你只要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它拍下来,就一样可以掌握这份“珍贵”的资料了。

3、早点到,晚点走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学新闻采写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过了,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髓”。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很幸运地安排到珍宝海鲜舫参加“浙港澳厨艺文化交流”活动,原本海鲜舫给我们各位记者安排了试吃活动,但因为部分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报纸记者,需要回去赶稿的缘故,最后参加试吃的只剩下我们和另外一家报社。人丁单薄地坐在餐桌前,刚开始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当同桌的另外一家报社“同行”也提前离开,就让我们更加“难堪”了。不过在这个时候,竟然让我们发现,主办方的餐桌上出现了美食家蔡澜先生。其实在我们刚刚开始签到入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嘉宾牌上有他的名字,但一直没见他的出现,以为他不会来了,但没有想到“晚点走”竟然让我们碰上了这样一位“贵客”。

我们自然是没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跟他做了一个专访。当其时,我们还抱怨我们是月刊,如果服务的是报纸,明天这样一条新闻登出来,肯定是“与众不同”,成为“行家”中的“头条新闻”。

4、一种来源,不同写法还是来自上面的珍宝海鲜舫,虽然我们很幸运地拿到了一个“独家”,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的缘故,让我们不能像报纸那样对这一次活动做一个具时效性的报导。在编辑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报导这个活动。而事实上,在其它当天去的报纸“同行”写的稿中,不少同行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报道了这则新闻,使得一个简单的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版本,不但有几百字的短新闻、副刊里的专版,还有一些被列入了旅游版面当中。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2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 ……此处隐藏5685个字……>现在总结一下工作收获吧,这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在工作状态以及编辑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工作报告总结如下:工作状态积极而稳妥

工作态度更加严谨务实:我坚持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自觉维护栏目的形象,妥善严谨地做好编辑工作,尽量避免编辑稿件中出现纰漏。更加注重发扬团队精神:部门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公司的整体的人脉关系比较简单,大家都比较好相处,也比较照顾实习生,我们通过不断交流来融入整个部门的整体,更通过参与到频道整体建设中,为部门的整体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更加积极的进取之心:互联网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编辑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信息收集与转载,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各方面丰富海量的知识,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网络编辑必将发展成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坚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工作带来的高要求,激励了我更加积极的进取之心。编辑业务精益求精

一年中,我在编辑日常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

一、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稿件发布工作,同时针对IT热点综编和原创部分新闻稿件。

二、维护频道更新;每日更新频道首页各个板块内容,同时更换新闻中心两侧栏目内容。

三、认真完成早会和周末值班。除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对生活和汽车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学习到了运营部门其他几个频道的知识。

四、一年来,制作多个行业专题:房产的七夕专题和学区房的专题。

五、围绕市区的开盘公告,及时准备去现场采访拍照,写出精美原创文章十余篇。图文结合,很有说服力。

作为一个网络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新闻。在新的一年之中,我会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做基础性的工作,让自己迅速充实起来,逐渐加强专业知识水平,逐渐向着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编辑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更能让网站频道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在这里的三个月的实习,让我有了更强大的后劲参与到别的工作之中,有信心完成更难的挑战。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6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隊”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

《关于新闻类实习报告模板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