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时间:2025-09-17 19:22:33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精选17篇)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精选17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篇1

“5,4,3,2,1,点火……”2021年6月17日9点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点火、对接、着陆……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承担飞行任务,将在太空中度过三个月时间。此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长记录是33天。

神舟十二号飞船飞向的目标,正是在约距离地球39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运行的“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天和”核心舱是中国正在建设中的第一个空间站“天宫号”的核心舱体,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升空。“天舟二号”则是在一个月后发射的无人货运飞船,用于向核心舱提供补给。神舟十二号入轨后,将对接“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航天员们也将由此进入核心舱驻留。。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篇2

虽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中国的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其“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用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

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8%和99.7%。如同它那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长征一样,几十年来,它始终是令中国人自豪的伟大创造。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短短十几年中,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到“飞天”舱外航天服,载人航天征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奇迹,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标志性创造。

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飞天之路上,曾一度远远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国的后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梦想到现实,其间跨越的何止千山万水?

这跨越的基石,就是独立创造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刚刚开始。但,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国人特有的创造精神必将托举着已经起飞的神舟飞得更高、更远。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篇3

神舟十二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发射的后续过程中一切顺利,这也说明了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次神十二飞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廉洁报国。中国的太空部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中国航天工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应该像过去的大庆精神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的进程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1、学习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还有一些风险问题。但在 ……此处隐藏7614个字…… 篇15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也正式开启发展新征程。4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颗航天器——天和核心舱升空,让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布置好这个“太空家园”。

“神十二”成功飞天,但空间站任务充满风险,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可小觑。压力就是动力,航天员们“向下扎根”,进行了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已然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定能“向上生长”,承载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胜任飞天任务。中国在频次逐年加密的航天实践中,越来越趋于务实,越来越表现出轻松和自信,这背后是中国在太空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佼佼者。

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9月21日立项,历经十年卧薪尝胆,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一朝飞天,胜利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千年飞天梦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接续奋斗,载人航天一步一脚印。至今,12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扎实向前迈进,攻克了各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众多探索创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随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攻克,中国正式开启新的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再是神舟飞船的“独角戏”,而是开始了载人飞船、空间站“双人舞”和“太空之家”新筑造。与以往国际空间站“强国俱乐部”模式不同,中国空间站“开放合作”,将为更多国家提供研究和利用太空的机会,携手造福人类社会。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和担当,也是对个人与共同体、个人事业与人类命运关系的一次生动回答。

“神十二”领命出征,开跑了空间站飞天“第一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站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起点。而迈入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仍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今明两年我国将完成11次发射任务和空间站建造,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势必以更加锲而不舍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研究,为人类走向梦想和希望的星辰大海留下浓墨重彩。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篇16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十二”的发射为“梦圆九天”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迈出我国探秘浩瀚太空征程的重要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从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到苏轼笔下的“羽化而登仙”,再到明代万户“飞天”的探索……中国的飞天之梦穿越千年,但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下。“上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精神的高度上,航天梦想代代相承,伟大精神生生不息。

“神十二”发射时的轰然巨响是最震撼人心、激荡热血的音符,它的发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相较以往,不但出舱时间大幅增加,多次出舱更为飞天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任务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从关键技术的攻克、元件材料的集成到整体构造的优化实属不易,“神十二”的发射成功,背后浸透着几代航天工作者和航天员的辛勤汗水,也见证着中国对航天事业的不懈奋斗。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篇17

今天,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坐在电视机前,倾听这一消息,期待着动人心扉的景象,“60秒,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

“点火。”

“呼”的一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已经开始,神舟十一号火箭“嗖”的一声,从地上腾空而起,以时速2万8千公里,“唰唰”的往上蹿,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白点,消失在空中……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一阵时,就有声音报道“东风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跟踪正常。","东风飞行正常。”……听着这些声音,我的心稍稍平静下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片欢呼声,鼓掌声,激动的我连续鼓掌叫好,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代表着我国的航天技术逐步提高。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在飞船正常入轨后,航天员在飞船里一举一动就立刻显示到电视屏幕上来了。

看着神舟十一号成功的发射,我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了,我多么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额力量啊。不过,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将来,为航天事业付出劳动,为我国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观后感(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